•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病症结合辨治老年高血压病
    发布时间:2024-08-07 16:14:00      来源:健康报       点击:

      高血压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老年高血压病是指患者年龄超过65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一类高血压病。
      老年高血压病具有脉压差大、血压水平波动大的特点,易出现晨峰现象、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餐后低血压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临床表现,还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从而使该病的治疗难度加大。笔者基于中医“病证结合”理念,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针对老年高血压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提出病症结合诊疗思路,用以治疗该病,常获良效。

      徐凤芹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副院长,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继承人,第六批、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问题出在肝脾肾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老年高血压病多由年老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清窍失养或受扰引起。老年人脏腑功能日渐衰退,气血两亏、肝肾亏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不足则髓海空虚,易致清窍失养。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致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阴虚则阳易亢于上,上扰清窍而见头痛或眩晕。饮食不节,或久病失养,或老年人因基础疾病而长期服药,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则清阳难升,清窍失养;同时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调,痰湿内生,阻滞中焦亦致清阳不升。综上,老年高血压病的病位在肝、脾、肾,以肝肾亏虚为发病基础,肝阳上亢、脾失健运为病机关键。
      病症结合 准确辨治
      病症结合中的“病”指西医之病,“症”不仅包括患者的主观异常感受,还包括某些客观病态改变。该诊疗思路并不是抛弃传统的辨证方法,而是将中医证候具象化与简洁化,将疾病具有高敏感性、突出代表性的症状进行分类辨治,建立症状分类治疗体系,立足于疾病病机特点,因病因症组方施药,有助于简化诊疗思维而快速诊治疾病。
      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我们可以结合以下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临床表现进行辨治。
      晨峰现象 晨峰现象是指清晨起床后2小时内的收缩压平均值减去夜间睡眠时收缩压最低值≥35mmHg。由于血压变化幅度过大,极易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尽快控制血压的晨峰现象尤为重要。
      晨峰现象的病机多为肝肾阴虚,阴不敛阳导致肝阳上亢。晨起为阳气升发之时,肝木条达则阳气正常升发。若肝肾阴虚致阴不敛阳,阳气升动太过则鼓动气血,亢而为害。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晨起血压升高,眩晕,头痛,急躁易怒;伴见两目干涩,咽干,腰膝酸软,或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心中烦热,因烦劳郁怒而加重,多伴有焦虑、抑郁状态;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数。
      对于有晨峰现象者,治宜滋肝益肾、平肝潜阳,予清眩降压汤加减。方用苦丁茶30克,天麻30克,钩藤30克(后下),黄芩1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夜交藤30克,生地黄30克,桑叶15克,菊花15克。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者,酌加贯叶金丝桃、柴胡等舒达肝气;肝火上炎、热毒炽盛者,可加栀子、牡丹皮、羚羊角粉等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肝胆湿热明显者,辅以龙胆草、车前草等清热利湿;肝胃不和者可合旋覆代赭汤,以和胃降逆。
      反杓型高血压 反杓型高血压是指夜间血压明显高于日间血压,是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卒中甚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需重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此类患者多体形偏胖。胖人多湿,湿积生痰,痰湿阻滞中焦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阳气血紊乱,影响血压的正常变化。患者多表现为头重如裹,身重,胸闷,呕吐痰涎;兼见喉中有痰,食少纳呆,大便溏软;舌淡苔白腻,舌边可有齿痕,脉滑。
      对于反杓型高血压,治宜化痰祛湿、平肝熄风,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加味红龙夏海汤加减。方用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2克,天麻20克,钩藤20克,川牛膝、怀牛膝各15克,海藻15克,夏枯草12克,地龙12克,牡丹皮12克,葛根15克。湿浊较重者,可加用土茯苓、绵萆薢;因痰郁化火而见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者,可加黄连、莲子心或合用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
     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表现为进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餐后收缩压<90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心脑缺血症状。研究发现,餐后低血压与全因死亡率及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临床需注重对此的防治。
      餐后低血压发生的本质是脉道充盈减弱。老年人脾胃之气衰弱,餐后无力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脉道失充,因而易出现低血压、眩晕、头痛、乏力等清阳不升的症状。此类患者多表现为餐后血压明显下降,发作时头晕眼花;伴见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心悸少寐,畏寒肢冷,便溏等;舌淡嫩或胖大,苔白,脉弱或虚。
      对于餐后低血压,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予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加减。方用人参10克,黄芪30克,升麻10克,葛根20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若自汗出,当重用黄芪,加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益气固表敛汗;可佐连翘,以防一众补气药致气郁化火。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或头部倾斜>60°)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血压的骤然改变不仅极易导致患者晕厥、跌倒,也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伴随这种症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为特殊,即体位性低血压伴卧位高血压,由于其治疗存在矛盾,最为难治,需找到控制血压的平衡点,通常不宜使用长效降压药,可临睡前服用短效降压药来控制卧位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脾胃虚弱者。气机升降失调,气血逆乱,清阳难升,故体位变化时患者出现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甚则昏仆。由于病机相近,选方可与餐后低血压相同。但此类患者常呈现清阳不升合并肝阳上亢的复杂病机,治疗需调整阴阳,燮理中气升降,不可顾此失彼,应升阳与潜阳共用,方能药到病除,达二症同治的效果。
      从不同症状出发,抓其特质,不仅能保证血压的有效控制,更能做到“一人一方”。病症结合不仅丰富了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手段,也简化了该病的中医辨治流程,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做到谨守病机,推演变化,病症结合,局整兼顾,方能祛邪固本,用药精准。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