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提高警觉 科学应对炭疽
    发布时间:2024-08-15 14:51:07      来源:健康报       点击:

      近期,山东省阳谷县一肉牛养殖场发现炭疽病例,引发社会关注。据阳谷县疾控中心、阳谷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通报,截至8月2日上午10时,有5名直接接触病畜的养殖场工作人员诊断为皮肤炭疽,症状较轻,已全部隔离治疗,其余密接人员全部严格落实健康监测,未发现感染。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炭疽诊疗方案(2023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炭疽总体发病率较低,年发病率在0.05/10万以下,病死率0.2%~ 2.7%,但局部暴发时有发生。以2021年为例,我国有20余个县报告了炭疽疫情,其中包括一些历史上发病率较低的地区。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2023年1月—2024年6月,全国每月均有炭疽发病病例报告;2023年7—9月,报告病例数较多,分别为51、123、61例。可见,炭疽仍然是威胁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之一,相关预防、诊断、治疗工作有待加强完善。

    感染风险为何难以杜绝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牛、羊、马等食草动物。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炭疽杆菌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或吸入环境中的炭疽芽胞而患病。
      根据炭疽杆菌感染部位,炭疽可以分为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脑膜炎型炭疽及败血症型炭疽,其中,皮肤炭疽占炭疽的95%以上。接触感染炭疽杆菌的牲畜及其产品可引起皮肤炭疽,吸入含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摄入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类及乳制品可引起肠炭疽,任何类型炭疽都可并发脑膜炎型炭疽,败血症型炭疽多继发于肺炭疽、肠炭疽和严重皮肤炭疽。
      炭疽的发生与炭疽杆菌的病原学特征、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炭疽杆菌在具备氧、水等营养的环境下易形成芽胞。炭疽芽胞广泛存在于土壤中,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对外界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当生长条件适宜时,芽胞就会活跃起来,产生毒素,危害人畜。此外,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炭疽防控技术要点(第一版)》指出,汛期是炭疽高发期,雨水冲刷导致疫源地土壤中的炭疽杆菌暴露于地表,汛期家畜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侵袭,炭疽流行和发生风险增大。
      由于自然环境下,草食性动物等易感动物大量存在,经由牲畜导致人感染炭疽的风险很难杜绝。针对阳谷县出现炭疽感染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要关注周边环境中潜在的炭疽杆菌污染情况,做到有效的消杀与监测,特别是加强病畜的无害处理以及给流行区域的动物接种炭疽疫苗。

    家畜接种疫苗至关重要

      防控炭疽有赖于疫苗、暴露后预防和对病死牲畜的有效处理等措施,其中,给家畜接种疫苗是最根本的手段。《炭疽防控技术要点(第一版)》明确要求,根据疫情动态和风险评估结果制订重点地区免疫计划,适时开展家畜免疫。开展炭疽免疫接种情况核查,确保易感家畜处于有效免疫保护状态。对疫区内的所有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然而,目前我国农牧地区家畜炭疽疫苗接种覆盖程度并不高。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陆一涵表示,与人用疫苗一样,兽用疫苗也存在接种不良反应,家畜接种炭疽疫苗后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或偶合的非健康状态甚至死亡。现实中,虽然兽用炭疽疫苗价格相对低廉,但一些农牧民仍因害怕承担家畜死亡的经济损失而不愿给家畜接种。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健康宣教,让农牧民了解家畜接种炭疽疫苗的意义,并完善相关保障补偿机制,提高兽用炭疽疫苗接种率。
      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属于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应急接种疫苗,未在人群中普遍使用,只有在炭疽疫情暴发或流行时,经过相关部门评估后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应急接种。但依据《炭疽诊疗方案(2023年版)》要求,相关专家建议经常与动物接触的人,如兽医、检测或研究人员、农牧民、屠宰场工作人员等,每年接种1次炭疽疫苗。
      针对炭疽疫情处置,《炭疽防控技术要点(第一版)》《炭疽诊疗方案(2023年版)》等都明确了规范的流程。若发生炭疽疫情,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应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在接到炭疽病例报告后,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疫情核实、个案调查、风险评估;报告病例的同时,做好病例的诊断、隔离和治疗,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等多种抗生素对治疗炭疽有效;做好接触者管理,视情况采取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预防服药等措施;对患者个人物品做好消毒处理,医疗废弃物按规定集中处理。

    多管齐下筑牢防控网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基本控制了炭疽的流行,但自然疫源地环境中的炭疽杆菌难以消除,炭疽疫情发生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陆一涵指出,炭疽作为人畜共患病,其防控关键在于卫生健康、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开展防控督导和调研,从源头综合施策。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疾控机构应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第一时间相互通报疫情信息,定期会商疫情形势;根据防控工作实际需要,联合处置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基层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置疫情,对炭疽防控十分重要。对此,张文宏建议,在牧区或动物蓄养区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炭疽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和潜在风险因素,提高对炭疽的警惕性和诊断意识,以便能快速识别病例;提高地方医疗机构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准确进行病原体检测,提高治疗效果,控制疫情传播。
      此外,加强对群众的健康宣教同样必不可少。相关专家认为,对养殖、屠宰、动物制品加工等行业从业人员,应重点宣传病死、死因不明、来源不清动物的潜在危害和相关处理规定;炭疽新老疫区和高风险地区要加强疫病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危害等知识宣传,重点指导高危人群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就诊、正确处理病畜及其产品。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