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4183万人,较上年减少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4‰。针对当前少子化、老龄化的人口形势变化,福建省积极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注重顶层设计,凝聚部门合力,形成良好的积极生育支持环境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工作,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省人大常委会及时修订《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完善三孩配套支持政策,全面谋划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实践,为三孩生育政策平稳有序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省各部门围绕经济支持、时间保障、服务支撑、文化共鸣4个方面,在探索建立生育托育购房补助制度,完善生育保险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政策,落实多子女家庭购房、公租房保障、税收、住房支持政策,完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保障生育休假制度,构建新型婚育文化等方面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执法,依法查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督促各地落实好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假、男方护理假、育儿假、哺乳假等各类假期。
聚焦重点关键,深化服务改革,全力推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立足“幼有所育”,将每千人口托位数纳入福建省“十四五”规划、卫生健康发展专项规划和妇女儿童“两纲”任务的重要指标,福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公建公营、民办公助、托幼一体、医育结合、企业办托、校企共建、社区普惠”等多种普惠托育服务发展模式。连续四年将普惠托位建设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投入约3亿元,累计建设普惠托位近5万个,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托育机构。积极推进托育人才晋升通道试点改革,厦门市在卫生系列职称评审中增设托育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研究制定培育爱心托育用人单位资金管理办法,对购买托位或提供托位服务的用人单位给予补助,进一步激发社会办托积极性。2023年,全省共有托育服务机构2557家,可提供托位数15.38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3.68个。
福建省加快人口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全面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实现“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推进“出生一件事”“退休一件事”联办。“出生一件事”服务全省推广应用,办理时间由62天缩短至6天。进一步巩固完善全省妇幼健康服务链条,大力实施省级“云上妇幼”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县创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提升和特色专科建设等项目。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行动提升计划,持续深化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妇幼健康领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省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健康管理率、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率均保持在9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均超过95%。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行动,加强青少年和育龄人群的性和生殖健康教育,在45所高校和680所中学开展青春健康项目,预防非意愿妊娠。
持续落实落细相关政策和举措,推动福建人口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一是凝聚政策合力。持续加大生育保险、购房、公租房、金融、税收等对促进积极生育的支持力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强化生育保险对生育的支持作用,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二是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公办托育、社区托育、用人单位托育、家庭托育等模式,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机构。
三是探索建立生育托育补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结合当地人口形势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试行递进式生育补助、托育补助、购房补助。
——全面提升人口健康水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蓄积和开发“健康红利”,进一步丰富“人口红利”内涵。一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巩固深化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深入实施母婴安全、健康儿童、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提升等行动计划;加强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提升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能力。
二是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提升妊娠风险防范水平,完善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发展妇女保健特色专科,提升妇科常见病治疗能力;加强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和服务,预防非意愿妊娠,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
——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一是将生育友好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二是在全社会开展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活动,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尊重父母、儿童优先、夫妻共担育儿责任。三是强化对网络平台、自媒体等的正面宣传引导,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
——构建人口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完善优化生育政策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加强生育政策调整前后相关惠民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机制和帮扶保障制度。
三是健全工作网络。完善人口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工作网络。建立完善人口监测预警机制,推动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