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需要系统重塑县域医疗卫生体系,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分级诊疗秩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目标是让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晋宁区和安宁市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3年,安宁市和晋宁区成为云南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县;2024年,昆明市除五华区等5个主城区外,其他9个县(市、区)继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实践中,昆明市抓住关键问题、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推进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
——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一是高位统筹推进。昆明市9个实施医共体建设的县(市、区)均建立由县级党委政府牵头,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及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参与的县域医共体推进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医共体建设新格局。
二是整合优化资源。各县(市、区)均由县级人民医院牵头,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局面,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安宁市探索出“135安宁模式”。“135安宁模式”即1套政策组合保障,构建医共体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行和连续化服务等3种模式,实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便利程度提高、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合理控制、分级诊疗更加顺畅、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等5个目标。晋宁区聚焦高位统筹、资源整合和运行管理等3个关键,强化改革政策、部门协同和财政投入等3项保障,深化医保支付方式、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等3项改革,实施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医疗资源下沉等3项举措,走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晋宁模式”。
——聚焦基层短板,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一是将“百县工程”植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体系,提升牵头医院服务能力。晋宁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安宁市、宜良县、嵩明县和东川区等地的7家县级牵头医院通过第二阶段提质达标,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二是以“优质服务基层行”为总抓手,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市16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达标率为100%,其中,28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占比为17.39%。全市共建成基层慢病管理中心142个,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82个。
三是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例如,安宁市搭建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作为医共体运转指挥大脑,组建11个医技医辅中心、7个慢病管理中心、11个临床诊断中心,建成全省首个联通基层的县级慢病管理中心和医共体区域审方中心,实现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办医疗机构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医院检查结果互认,电子病历、双向转诊、临床会诊、远程会诊全流程、全范围覆盖。寻甸县医共体牵头医院实现与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信息互联互通。石林县完成县人民医院四级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
——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一是构建有序就医格局。2024年上半年,昆明市已开展医共体建设的县区县域内就诊率中位数为87.49%,其中石林县、富民县和晋宁区3个县区县域内就诊率大于90%;全市县域内住院人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中位数分别为75.4%和59.6%。牵头医院下转患者数量占比中位数为0.85%,较2023年国家监测时上升了0.16个百分点。
二是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昆明市累计统筹470余名二级、三级医院医生下沉基层,同时依托乡镇卫生院派驻医务人员至村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累计超380名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下沉到村级开展诊疗服务。目前,昆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业务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三是不断推进医保政策改革。昆明市各县(市、区)均制定医共体医保打包付费改革方案,建立了“总额包干、结余留用、超支自担”的医保激励引导机制,有效减轻了患者负担,提升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