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约20%~30%的育龄期女性可能受其影响。尽管其名称中带有“瘤”字,但多数患者无需过度焦虑——通过科学诊断与个体化治疗,90%以上的子宫肌瘤可实现症状缓解或病灶控制。
一、症状识别:莫忽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子宫肌瘤的症状因肌瘤大小、位置及数量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但以下症状需引起重视。
月经异常: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较大时,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长期失血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
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或直肠时,可引发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或便秘;宫颈肌瘤可能阻塞产道,影响分娩。
腹部肿块:肌瘤较大时,腹部可扪及质地硬、表面不规则的包块,部分患者可自觉下腹坠胀或腰酸背痛。
生育影响:肌瘤改变宫腔形态或阻塞输卵管时,可能干扰受精卵着床,增加不孕或流产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肌瘤均需治疗。若肌瘤体积小(直径<5cm)、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且患者无生育需求,可每3~6个月随访一次,观察肌瘤变化。
二、治疗选择:个体化方案平衡疗效与需求
治疗子宫肌瘤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肌瘤大小及生育需求,常见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
激素调节类药物:如GNRH激动剂(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和拮抗剂(如瑞格列克),适用于近绝经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抑制肌瘤生长,但停药后可能复发。
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剔除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通过腹腔镜、宫腔镜或开腹手术剔除肌瘤,保留子宫功能。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肌瘤体积大、症状严重、无生育需求或疑有恶变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经腹、经阴道或腹腔镜路径。
微创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栓塞子宫动脉减少肌瘤血供,使其缩小,适用于不愿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的患者,但可能影响卵巢功能。
高强度聚焦超声:利用超声波聚焦产生高温,使肌瘤组织凝固坏死,具有无创、恢复快的优势,但需严格筛选适应证。
密切观察
若肌瘤体积小、无症状且患者无生育需求,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监测肌瘤变化。绝经后肌瘤多因激素水平下降而萎缩,但仍需定期随访。
三、科学预防:从生活方式入手降低风险
尽管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风险。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与子宫肌瘤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脂肪组织分泌的雌激素可能刺激肌瘤生长。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及加工食品的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内分泌水平。
减少压力: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肌瘤风险,建议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可能刺激肌瘤生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子宫肌瘤虽常见,但并非“洪水猛兽”。通过科学诊断、个体化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实现症状缓解或病灶控制。若出现月经异常、腹部肿块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制订治疗方案。记住:定期随访、理性面对,才是应对子宫肌瘤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