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中医将其称为“叩天钟”。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民间有谚语形容叩齿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可见叩齿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性。
咀嚼是食物消化的第一道工序,充分咀嚼是健齿的关键。食物经过充分咀嚼,在口腔内搅动,可按摩牙龈及牙周韧带,锻炼牙槽的神经传递,使牙齿血供充分,得到更多的养料,促进牙齿系统的生长发育。然而,当今社会各种加工精细的食品,追求软、酥、脆、滑、甜,人们吃东西已经很少用力咀嚼,单靠一日三餐的咀嚼量,难以满足牙齿保健的需求,咀嚼减少可能导致牙周组织退化,因此“齿宜常叩”应跟一日三餐一样被人重视。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古代养生家称唾液为琼浆、甘露、醴泉、神水、玉池水、华池水、天池之水等。《云笈七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正强卧,徐漱醴泉咽之。醴泉者,华池。”唾液中的“唾”与肾相关,而“涎”与脾相关。吞津,内能滋养脏腑,外可润养肌肤,增人年寿。另外,吞津可补肾精之有形,即肾阴。中医讲求阴阳相合,水火既济,补了肾阴,自然也要补肾阳。张景岳指出:“咽气津者,名天池之水,资精气血,荡涤五脏,生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饵之,以补精血,可益元海也。”
动作要领
叩齿:先把下颌骨往前移动,让上下门牙能够咬合,把下颌骨收回,让上下臼齿咬合住,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叩齿的力量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宜。
吞津:叩齿后,调息吐纳,用舌在口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当感觉有唾液产生并渐渐增多后,以舌尖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然后分三次徐徐咽下。
养生功效
健脾益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一方面叩齿能健齿,充分咀嚼食物而护胃;另一方面叩齿促进唾液分泌,咽之有助于脾胃腐熟运化食物。
纳气补肾:肾为“先天之本”。“齿者,肾之标”,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津”通于“精”,咽而不吐,可滋养肾精。
强骨益脑: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齿与骨同源,为肾精所养,肾精充则脑髓养,叩齿吞津可强骨健脑。
耳聪目明:叩齿能令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目明。
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