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发现,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高可降低57%的抑郁症患病风险;健康生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人类大脑结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进而对预防抑郁症起到正面作用。该研究对制订有效的抑郁症预防措施、降低抑郁症发病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研究员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剑桥大学等合作完成,通过应用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纳入超过29万人,其中13000人患有抑郁症。相关研究论文9月11日发表在《自然·心理健康》上。
据悉,全世界每年有5%的成年人患上抑郁症,在中低收入国家超过75%的抑郁症患者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因此,制订有效的抑郁症预防措施,缓解全球抑郁症负担愈加重要。
为了探究健康生活方式能降低多少抑郁症患病风险,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这29万人超过13年的随访数据,制定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评分标准。该评分标准包含7个方面生活方式因素:适量的饮酒、健康的饮食结构、定期的体力锻炼、健康的睡眠时长、从不吸烟、低至中度的久坐行为、频繁的社交联系。
联合研究团队分析发现:拥有健康的睡眠时长(每晚7至9个小时)的保护效应最强,可以将抑郁症患病风险降低22%;频繁的社交联系可以降低18%的郁症患病风险;不喝酒或适量饮酒可使抑郁症患病风险降低11%;健康饮食可使郁症患病风险降低6%;定期体育锻炼可使郁症患病风险降低14%;从不吸烟可使郁症患病风险降低20%;低至中度的久坐行为可使郁症患病风险降低13%。
为深入研究,研究团队根据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评分标准划分了3个生活方式类别,结果发现,与拥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相比,拥有中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41%,而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57%。
研究团队还探究了遗传风险与生活方式的交互效应,结果发现,对于具有高、中、低3种不同抑郁症遗传风险的人群,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显著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发现,生活方式对抑郁症具有显著的因果效应。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个体的遗传风险高低,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对预防抑郁症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为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联合研究团队结合影像、生化等多方面数据对这一关联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在神经影像方面,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更大的苍白球、丘脑、杏仁核和海马体等脑区体积相关,这些脑区在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其次,健康生活方式与C反应蛋白(一种体内因应对压力而产生的分子)、甘油三酯等免疫代谢指标显著相关。
郁金泰说,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身体调节血糖的能力,而不充足的体育锻炼和睡眠会损害身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加速体内细胞的老化损伤,进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另外,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也会损伤免疫系统并增加感染风险。
冯建峰表示,尽管人们可能很难做到各种生活方式都健康,但研究表明,哪怕是相对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对减少抑郁症起到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