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怀》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处暑景色,暑天里浓密的云层渐渐散去,微凉的秋风吹来,池塘之上秋色逐渐显露,荷花已大半凋零结出莲子。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处暑天气的特点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伴随着秋雨的来临,气温会逐渐降低。处暑节气养生要注意哪些方面?
处暑起居早卧早起
处暑后天气变凉,自然界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应改变夏季较晚入睡的习惯,每天早卧早起。此外,还要适当午睡。充足的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休息,避免“秋乏”的影响。研究发现,充足的睡眠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会有效提高抗病能力。
处暑着装凉而不寒
处暑节气,天气变凉,但衣服不要添得过快,着装以凉而不寒为宜。对于平素体健之人,可以适度“秋冻”,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年老体弱者及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则需要随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由于脐部是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格外注意脐部保暖。
处暑饮食增酸减辛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指出肺气需要收敛,如果肺气越散,应服用酸味之药予以敛收;如果肺气不足,也应服用酸味之药予以滋补;如果肺气过盛,就用辛味之药予以散泻。因此,无肺气过盛情况的普通人可在处暑节气适当“增酸减辛”,以补养肺气。可以多吃些像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
秋气多燥,此时还应该多喝水补津液,并适当补充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蜂蜜、百合、银耳、梨、荸荠等。随着天气转寒,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同时,为防止燥邪伤肺,饮食上应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
处暑运动适度增加
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注意运动前先要热身,选择安全的场所,穿着运动服和运动鞋,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应适量补充含盐或葡萄糖的水。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刮风下雨天气下户外运动。
此外,秋季可练“漱泉术”,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用舌在口中搅动,等到口中唾液增多,漱练数遍后,分3次咽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对滋阴生津、预防秋燥大有裨益。
处暑情志使志安宁
处暑之后,自然界逐渐开始出现秋季肃杀的景象,人们容易触景生情产生悲伤的情绪,即所谓“悲秋”。《黄帝内经》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我们要注意收敛神志,使志安宁,切忌情绪大起大落。若情绪不佳,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书法、赏美景、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