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是第74个世界卫生日,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75周年纪念日。消除恶性传染病、给予冲突地区医疗救援、提高全球人均预期寿命……75年来,世卫组织始终致力于人人享有健康的人类共同理想。作为世卫组织初始成员国之一,我国与世卫组织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不断增进全人类健康福祉。
今年,世卫组织将世界卫生日主题确定为“改善公共卫生的七十五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主题确定为“优质资源下沉,人人享有健康”。4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举办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活动现场,中国援非医疗队、“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志愿服务总队、乡村医生代表讲述着服务人民健康的故事。
国有界,爱无疆
今年是中国派遣援外医疗队60周年。自1963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在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现场,一个短片细数着援外点滴。作为援外医疗的见证者和践行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陈伟蓉教授深知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民众对生命健康的渴求,她振奋于我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上所彰显的大国情怀。“队员们将谨记总书记的嘱托,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陈伟蓉说。
2019年,陈伟蓉率队前往马尔代夫,依托当地胡鲁马累医院建设起国际区域性眼科诊疗中心——中马眼科中心。因陈伟蓉与队员们有此前在马尔代夫开展两次“光明行”活动的经验,划定诊疗区域,配备医疗设备,明确接诊流程,一家三四百平方米、由七八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小型眼科诊疗中心很快就投入运行。
谈及今后对中马眼科中心的帮扶思路,陈伟蓉表示,计划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既定期组织专家帮助当地搭建诊疗框架,也长期派驻医生进行业务指导。
投身雪域,让变化发生
回忆起6年前的“组团式”援藏经历,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陈光强感触颇深:“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当地重症医学科真正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当地患者不再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转院治疗。”
对于刚到受援医院时的情形,陈光强依然印象深刻:“我们所援助的重症医学科,设备齐全,可病房空空如也。”与当地医生交流后,他得知这个新成立两个月的科室还没能获得兄弟科室的信赖。
陈光强记得,进藏第二天,恰有一名脑出血孕妇入院。被紧急会诊后,孕妇接受了开颅和剖宫产手术。在陈光强的技术帮扶下,该患者经重症监护室治疗,术后第二天就神志清醒并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
此次救治,让当地科室信心倍增,也渐渐获得了兄弟科室的信赖。此后,空荡的病房里忙碌起来,多位重症患者在这里转危为安。
“当地医生的救治经验需要慢慢积累。最初,我不敢到值班室睡觉。”陈光强回忆,考虑到危重患者病情进展快,为确保第一时间实施救治,只能在临近病房的办公室沙发上休息,当地科室主任为此还特意送给他一个睡袋。
经一年历练,当地医生的技术长进不少,独立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也得以提高。陈光强直言:“自己终于告别睡袋了。”
陈光强的援藏故事仅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中的一个小篇章。这项工作开展以来,支援医院已向西藏、新疆选派高水平医疗人才2500余名,帮带当地医疗团队千余个,培养医务人员5800余名,精准培养不同层次医疗骨干1万余名,选派4000余名医务人员到对应的支援医院培训进修。
常在乡,常下乡
自2018年1月起,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名医走基层志愿服务行”。队员们深入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开展专家义诊、入户巡诊、带教查房、健康宣讲。截至目前,他们已走过全国17个县(市、区)。
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名医走基层志愿服务行”暨“三下乡”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举办。通过此次活动,“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志愿服务总队队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就长期帮扶表达了新的提议:“据我了解,凉山州常住人口在500万人左右,眼科医生数量相对有限,这给对口帮扶指明了方向。从眼科医生的基数和结构上入手,帮助当地加强眼科医生队伍建设,这是我们今后的着力点。”周行涛计划,先以当前较为迫切的近视防控问题为突破口,将他所在医院正在推进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精准防控临床中心与当地医院眼科建设对接起来。
队员们表示,今后,“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的队伍将更壮大,脚步更坚实,走向更多的革命老区、边远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地区,深入有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患病群众之中,真正实现“常在乡,常下乡”,让仁心厚德与志愿精神相映生辉,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扎根乡村,延续未完梦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助力基层健康,阻断因病返贫,少不了奔走于田间村落的乡村医生。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申李坝村村医杨芳走上台时,身后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张黑白旧照。“这是我的父亲杨本焘,他生前是一名赤脚医生。小时候,母亲既要忙家务又要忙农活,我便成了父亲行医治病的小尾巴。”杨芳娓娓道来,讲述着她一家从医的故事。
她从小耳濡目染,儿时就萌生了长大后与父亲一样当医生的梦。不幸的是,1996年,她父亲遭遇车祸。杨芳立志,要延续父亲未完的梦。
2000年5月,杨芳中专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这些年,政府出资修建村卫生室,给村民们建立健康档案。杨芳说,这些档案更多是建在自己心里,随时都可以用。
作为一名村医,杨芳深深懂得什么是“被需要”。她习惯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打印出来,张贴在卫生室门口。“从山里来,到山里去,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扎根乡村,守护村民健康,是杨芳一家的真实写照,更是千千万万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的村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