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健康科普
    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 “以科包乡”让乡亲们看上好中医
    发布时间:2025-07-07 09:52: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

    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针对区内基层中医药发展服务基础现状,创新性建立了“中医药以科包乡”工作机制,切实发挥中医药龙头作用,深刻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政策、技术、人才、服务”四下基层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更好享受“看上好中医,吃上好中药”的惠民便民服务。

    主要做法

    突出“党建引领”,把稳改革“定盘星”。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组建至少由1个党员和1个临床科室组成的队伍,负责联系1个乡镇,覆盖全区30个乡镇,贯彻中医药法、宣传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二是强化宣传引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中医药“六进三送”(即中医药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送一场中医健康讲座、送一本《黄帝内经》、送一次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等活动,广泛宣传中医药防治知识、中医药优惠政策等。

    谋划“服务体系”,画好改革“施工图”。一是精心策划,制定方案。建立“中医药以科包乡”工作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加强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二是精选骨干,丰富内涵。医院各临床科室及行政职能科室深入推进“中医药以科包乡”制度,定期选派各学科骨干,市级、区级名中医到乡镇卫生院免费坐诊;24个以科包乡科室在做好科室业务发展的同时,克服科室人手紧张等方面的困难,利用节假日采用多科协作模式到包乡责任单位与基层医护人员一起开展查房、讲座、协助老年人体检、家医签约,指导中医药健康服务、义诊活动等工作。

    建强“服务载体”,锻造改革“主力军”。一是聚焦主体“强筋”。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与多名全国名中医开展合作,把更多优秀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更加优质的中医药资源带到黔江。二是聚焦主干“壮骨”。成功申报创建重庆市中医康复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成功申报创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2个,开设全国名中医王毅刚、胡世平传承工作室各1个,山东省名中医于娟传承工作室1个。三是聚焦主力“通脉”。深入推进“区聘乡用”改革,采取“常态+动态”模式下沉医疗技术骨干人员,基层坐诊、查房、培训指导等,扎实推进区内黄溪镇以及石会镇、黑溪镇、白石镇、杉岭乡、黎水镇、沙坝镇等地基层医疗机构医共体建设工作,抽出医护人员134人开展中医药督导60余次。

    延伸“系统链条”,修建改革“连心桥”。一是聚力打造品牌。在重庆市内率先开展“三伏天灸”,14年来已服务15万余人次,中医院将冬病夏治的三伏天灸特色疗法进行全区推广,下派技术骨干支援8个基层医疗单位,帮助基层卫生院同步开展三伏灸治疗,极大方便了基层群众。二是借力鲁渝协作。持续开展鲁渝健康协作“肺常健康”暨“三关爱”救治项目,共计开展手术1083台次,累计为困难患者(主要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转诊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约1200万元。三是助力群众健康。开展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280项、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500余次,走访回访患者1.2万人次,开展学术讲座160场次、健康巡讲83场次、查房带教800余次、义诊600场次,协助开展老年人体检累计惠及8.2万人次。

    工作成效

    “中医药以科包乡”工作开展提升了基层特色专科能力,填补了基层空白专科学科,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了中医文化传承传播,促进了中医事业稳步发展。该模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和积极认可。

    提升基层特色专科能力。医院放射科、针灸科、康复科多科协作下帮扶水市镇、黎水镇、鹅池镇、石会镇卫生院针灸理疗科,提升针灸理疗科整体诊疗水平,实现了针灸理疗收入几倍增长,同时助力石会镇卫生院成功创建了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

    填补基层空白专科能力。医院派驻医护人员到医共体单位沙坝镇等卫生院坐诊并进行中医特色技术带教,新设置了妇产科门诊、五官科门诊,填补了基层医疗单位技术的空白,让基层患者就近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服务。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院除了派出医护人员不定时去石会镇卫生院查房带教外,还建立微信远程心电会诊平台,基层医疗单位将心电报告发送至联络群内,医院心内科主任逐一出具报告并给出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基层临床医生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水平。

    利他强己,实现融合发展。医院年终根据“中医药以科包乡”科室完成的实际情况和对照年初目标考核内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室进行绩效奖励发放,对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给予倾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号召全体科室医护人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办好惠民利民实事,将“中医药以科包乡”工作推上更高的台阶,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共同融合发展。

    经验启示

    “中医药以科包乡”的模式在黔江区已经形成有效实践,并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通过复制和推广,可以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中医诊疗能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该模式注重“创新性改革”与“具体实施”,从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到完善服务机制,体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其他地方可结合各地实际,创新思维,在基层医疗单位中落实“四下基层”理念,取得更好的便民惠民服务效果。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