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健康科普
    老人一走路就脚痛该咋办
    发布时间:2023-09-19 10:48: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

    近日,70岁的赵阿姨因右脚前脚掌一走路就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于是她在家人陪同下就医,经检查前足增宽足弓消失,诊断为跖痛症。

    无独有偶,同一小区62岁的张阿姨近一个月来左脚跟莫名其妙地疼痛,她听周围人说脚跟痛应当多做跺脚跟动作,没想到这越跺还越痛,竟连走路都有些困难。经拍片检查提示跟骨骨刺。诊断为跟痛症。

    在门诊上,经常有不少老年人诉说自己一走路就脚痛,不是前脚痛,就是后脚痛,有时一只脚,有时是两只脚。这是何故?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骨科副主任唐欣荣指出,其实从临床观察发现,引起老人脚痛的原因虽多,但多半不外乎是两种病症,即跖痛症和跟痛症。

    跖痛症——前脚痛的“祸首”

    唐欣荣介绍:“关于足骨的构成,特别类似于手的结构,毕竟人与哺乳类四肢爬行动物一样,不过手的功能进化的更高级些罢了。其趾骨类似于指骨,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前脚内外侧还分别承担约50%体重。”那么,什么是跖痛症呢?唐欣荣解释,它是因为足前方的脚趾与跖骨头连接处挤压趾神经所引起的疼痛病症。发病原因有三:一是人到中年,肝肾功能渐亏,足部小关节及韧带亦随之退化,足部功能减退,其韧带缺乏弹性或太松,或因骨间肌萎缩或失去弹性,在承重时足的横弓塌陷,足部的骨性结构发生异常,跖骨头下垂,挤压趾神经,引起疼痛。有些患者可与踇外翻、扁平足、高弓足或承重力线不正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发生。二是因为有些患者脚趾关节缝隙处的趾总神经上长出了微小的神经瘤,引起足趾神经痛。三是全身因素,如痛风(大脚趾红肿疼痛)、类风湿关节炎(大脚趾变形疼痛)等造成小关节发炎所致。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体弱女性,慢性消耗性疾病之后、骨质疏松者等。发病后,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偶感在某个足趾下方有闪电样疼痛,亦可表现为大脚趾或小脚趾周围疼痛。如有神经瘤则相应的趾蹼间有感觉改变。不站立承重时疼痛可立即减轻或消失,当行走或站立时患脚前部不敢着地,有时需改变足部着力点。

    跟痛症——后脚痛的“元凶”

    唐欣荣表示,从生物力学讲,人体三点支撑受力,脚背中间虽不直接着地受力,但它相当于一座重力的传导“桥梁”,体重的50%由脚跟承受,其余则分散于前脚。脚跟部下方有一个富有弹性、类似“肉垫”的承重结构——脂肪垫。前脚与后脚之间还有跖筋膜组织连接。跟痛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一是与跟骨骨刺有关。那么,骨刺又是如何长出的呢?由于脚跟是一个承重部位,随着年龄增大,跟垫脂肪组织发生退变,胶原、水分及弹性纤维组织逐渐减少,加之足底肌肉韧带慢性牵拉损伤,就使跟骨结节下方肌肉韧带附着点处劳损变性,不断钙化和骨化,会逐渐形成牵拉骨刺。二是脂肪垫炎。由于跟垫脂肪经常持续受到压力和冲击力,造成跟垫脂肪组织损伤、发炎、水肿,引起剧烈疼痛。三是跖筋膜炎。过度行走、跑跳、站立等,使跖筋膜受到牵拉,造成发炎疼痛。四是跟腱炎。跟腱止于跟骨后方结节且有滑囊,反复提踵牵拉,可致滑囊发炎疼痛。

    本病易发生在爱健身锻炼者,或走路多、体重大的中老年女性。其疼痛部位位于后脚跟下方偏内侧处或后方跟腱处。患者每遇行走过长、站立过久出现疼痛,休息时减轻,有些人刚站起来特别痛,一下子不敢走路,如果走一会,症状反倒有所减轻。

    中医调治解烦忧

    中医认为,跟痛症、跖痛症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多为慢性劳损,或风、寒、湿外邪侵袭,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病日久,气血损伤,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则使病情缠绵难愈。唐欣荣提醒,中老年一旦出现走路脚痛,应首选中医治疗,如中药、足浴、按摩、小针刀等,效果良好。

    中药内服

    中医辨证,分型而治。痹症临床多分为5型:风邪侵袭型,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处方多用麻桂温经汤加减。寒邪阻滞型,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处方多用乌头汤加减。湿邪着重型,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处方多用苡仁除湿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处方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气血亏虚型,治宜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处方多用八珍汤加减。

    中药浴足

    足浴散的常用组方为:当归7克、威灵仙7克、醋乳香3克、醋没药3克、炒栀子4克、制川乌3克、首乌藤4克。将上药共研细末装袋,每日1袋,加入热水2000毫升泡脚。一般7~10次为一疗程。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活络;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制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醋乳香、醋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炒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首乌藤养心安神、活血止痛;炒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诸药合用具舒筋活血、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之效。

    穴位按摩

    穴位选择: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涌泉(脚趾跖屈时,约当脚底前1/3凹陷处)、内庭(脚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太冲(脚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当小腿用力蹬地或脚跟上提时,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顶端处)、足部压痛点(阿是穴)等。每穴按摩2~3分钟,每日2~3次。具有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等疗效。

    食疗推荐

    鸡肉川乌汤

    材料:鸡肉90克、川乌6克、黑豆60克、红枣12克。

    做法:黑豆先用水浸泡2小时,再将上述食材洗净后一同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1~2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功效:鸡肉温中补气、补精填髓;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黑豆益精明目、养血祛风;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合用具养血补气、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阻络脚痛者。

    羊肉枸杞汤

    材料:羊肉90克、淫羊霍9克、枸祀子15克。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入锅焯水后,再与淫羊霍一起放入瓦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1~2小时左右,至羊肉快熟烂时,加入枸杞子,继续煲半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功效:羊肉健脾温中、补肾强筋;淫羊藿滋补肝肾、祛风除湿;枸杞子补肾滋阴、养肝明目。合用具补肝益肾、祛风活络功效。适用于肝肾不足兼寒湿脚痛者。

    日常养护七注意

    ①平时要善待脚跟和脚趾。唐欣荣建议,不穿尖头鞋、底太硬或太薄的鞋子,少穿皮鞋。还要控制饮食,减低体重,减少足部压力,以防造成脚底及脚跟部软组织劳损或损伤。

    ②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注意膳食平衡。补充优质蛋白质,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豆制品、骨头汤等,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每年重视体检,避免血尿酸升高引起痛风。

    ③锻炼应适度,因人而异。不要追求过度行走、暴走,尽量选择健身步道。中医就有“久行伤筋”、“久站伤骨”之说。中老年人应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行、太极拳、八段锦等。

    ④如因横弓塌陷所致,则应穿着用抬高横弓的矫形鞋或鞋垫,或在脚趾跖痛部垫上局部挖空的软鞋垫,以减缓跖骨头与地面间的挤压。严重踇外翻建议适时行微创矫形术。

    ⑤因肌肉萎缩所致者,应加强足底肌肉功能锻炼。如经常在家做做踮脚尖、负重深蹲、抬起脚趾等动作,有助于足内在肌肌力的恢复。

    ⑥养护切忌入误区。事实上,人与骨刺常常“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有些人采用跺脚跟、踩杏核、踩碎石、康乐锤敲打、擀面杖推挤等土办法,还有些人认为越痛应越走,才可能把骨刺治好。这些做法适得其反,反而加剧局部刺激,不利于炎症水肿消退。

    ⑦季节交替,注意脚部保暖。要避免裸露脚踝,以免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瘀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诱发或加重类风湿关节炎。建议每晚热水泡足有益。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