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进入小暑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彻底坠入暑热的怀抱,高温与雷雨交替上演,湿热交织的气候成了主旋律。这种天气里,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降温”。“中医理念认为,夏季是‘养阳’的关键期,阳气在此时浮于体表,内里相对空虚,若一味贪凉,反而会让寒邪趁虚而入,扰了一身正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王凤云日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小暑)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防暑降温实际是针对大多数人而言。中医强调夏季“养阳”,而天气热了人们又需要防暑降温(比如吹空调、喝冷饮)。这对看似矛盾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要如何平衡?王凤云介绍,防暑降温和夏季“养阳”看上去是一对矛盾,但实际并不矛盾。防暑降温实际是针对大多数人所说的,因为夏季温度比较高,人们到屋里以后肯定要开空调,因为出汗多,就想喝点冷饮、吃点冰淇淋等。
有一类人平时畏寒,需要夏季养阳。有一类人,他们在三伏天也就是最热的时候,也不敢开空调、不敢吃冷饮。夏季“养阳”恰恰针对的是这一类人,他们平时特别畏寒,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三伏天是温度最高而且阳气最盛的一个时节,在这个最热的时候,毛孔是舒张的,气血代谢也是旺盛的,药物可以通过渗透的作用直达病所,祛除体内寒邪,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三伏天也是祛除寒邪最好的时节。对于一些疾病,比如遇冷反复发作的疾病,像胃疼、拉肚子、关节炎、哮喘等这一类疾病都能得到很好的缓解。对于女性来讲,比如痛经、月经量少、闭经这些与寒邪有关的疾病,在夏季也可以通过“养阳”得到很好缓解。中医说女子以血为用,女子经、孕、产、乳这些生理活动,都与血密切相关,也特别容易受到寒邪的侵扰,这一类患者在夏季通过不同的途径,比如三伏贴也好,或者是艾灸也好,都能让她的症状得到缓解。除了“三伏贴”,也可以通过艾灸穴位,比较常用的穴位是神阙穴和关元穴。
“三伏贴”在使用时有哪些适用范围?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王凤云说,“三伏贴”是以中医的冬病夏治学说为基础制作而成的。它主要针对的人群就是那些受凉以后就容易发作,或者是在冬天就容易反复发作的一些疾病,比如胃疼、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咳嗽、哮喘、鼻炎,还有痛经、关节炎等,这些受凉就容易发作的疾病。对于这些疾病,在夏季给予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让他们的病症得到缓解,或者是发作次数减少。“三伏贴”的药物主要以辛温走窜的药物做成,它是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运行将药物送达病所,达到祛除寒邪的目的。
普通人贴“三伏贴”一般是4~6小时。
儿童贴敷的时候,建议半小时到2小时。
孕妇不主张贴“三伏贴”,因为“三伏贴”里面都是一些走窜的药物、活血的药物,避免形成胎动不安、流产等严重的后果。
贴“三伏贴”,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情况,有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要及时停用。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