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仝小林
    发布时间:2025-07-03 09:29:00      来源:360百科       点击:

    仝小林,男,1956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人,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宁夏医科大学方药量效研究院学术顾问。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仝小林

    • 国籍:中国

    • 出生日期

      1956年1月5日

    • 毕业院校

      长春中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人物经历

    1956年1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1978年3月—1982年9月,就读于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5年6月,就读于皖南医学院中医内科研究生,师从李济仁教授,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6月,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研究生,师从邹云翔教授和周仲瑛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8月—1994年8月,担任日本熊本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8月—2005年11月,担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

    2005年11月,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内分泌副院长。

    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7年10月19日,受聘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2019年8月1日 ,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1月3日,受聘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双聘院士、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以及《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吉林中医药》名誉主编。

    2020年12月26日,担任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首任院长。

    2022年,担任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组长。7月,担任宁夏医科大学方药量效研究院学术顾问。[1]

    研究方向

    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以及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


    学术任职

    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春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东华三院等客座教授


    社会任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家药监局新药审评委员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仝小林聚焦提高中医药疗效,为糖尿病全程提供有效治疗方药,成果被纳入国际、国内中医专病指南及国内西医指南;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提出方药安全有效用量策略及规范,大幅提高了急危重症疗效,为创建方药量效学科、推动中医走向“量化”时代奠定重要基础。

    仝小林关于糖尿病研究系列成果形成首部国际临床专病诊疗指南——《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为在现代医学背景下重新构建中医诊疗体系做出了示范。主持制定的《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成为全球中医使用经方和国家经典名方开发折算剂量的重要依据,为方药量效学科建立奠定基础。

    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市级课题3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并任首席科学家,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行业专项“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以及WHO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共6项、科技部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面上、重大课题共2项、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项、院级课题7项、国际合作及横向课题1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课题,其中主要的科研项目有:

    1.基于lncRNA-MALAT1调控血管内皮功能探讨益气养血通络法预防DR的作用机制

    2.从“菌-毒-炎-糖”致病途径探讨2型糖尿病肠道湿热证证候特点及葛根芩连汤干预机制

    3.从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机制探讨降糖调脂方治疗代谢综合征(胃肠实热证)的机理

    4.从胃肠道生物力学重构探讨糖胃安方对糖尿病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5.2型糖尿病痰热互结证生物学基础研究

    6.基于代谢组学的腹型肥胖中医虚实辨证研究

    项目成果

    截至2018年9月,仝小林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97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1项等20余项课题。

    一、突破传统“消渴”理论的局限,创建了以开郁清热法为核心的糖尿病早中期辨治理论体系,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

    中药不能独立降糖是长期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形成的共识。仝小林经研读经典、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的糖尿病早中期脾瘅理论,创新性建立了以开郁清热为核心治法的糖尿病早中期辨治理论体系,提出“中满内热”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核心病机的“脾瘅”理论,突破了传统以阴虚燥热为核心病机的消渴理论局限,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通过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确证了中药的独立降糖作用。并通过系列基础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阐释了中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其提出的主要证型、治法处方写入中医行业第一部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并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发布的《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协助30余家医院成立中医糖尿病专科门诊。开发出具有明显降糖、降脂、改善血流变及增加胰岛敏感性功效的糖敏灵丸,防治微血管并发症的络通粉,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肠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焦虑失眠的眠虑安,治疗糖尿病肾小管损伤多尿的补肾缩泉胶囊,并已经转让。

    二、针对现代医学尚无法使代谢综合征“整体瓦解”的难题,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系统提出代综“膏浊”理论,创建“通腑泄浊”系列治法方药

    系统提出代谢综合征膏浊理论,创建通腑泄浊法,确立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主的方药,并以减轻胰岛素抵抗为主线,开展了中药复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及含血压、血糖、血脂异常不同组分代谢综合征的多项临床研究,实现了对肥、脂、压、糖等多代谢紊乱的整体治疗。

    三、探索方药合理用量,从剂量角度为提高中医药应对糖尿病等急危重难疾病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系统考证了《伤寒论》本源剂量,并按此剂量尝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取得突破,并逐渐将此剂量扩展用治代谢综合征、顽固性心衰、SARS等多种疑难危重病。为验证扩大方药用量范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仝小林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以糖尿病、小儿病毒性肺炎、不全性肠梗阻、慢性肾功能衰竭四种急危重难疾病为示范,首次对《伤寒论》本源剂量进行了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证实扩大方药剂量范围能够显著提高急危重难疾病疗效,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数据挖掘,系统提出了方药用量策略,填补了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的空白。

    四、研制新药,造福广大患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研制的治疗焦虑失眠的眠虑安即将上市,治疗老年性夜尿多的缩泉灵已进入Ⅲ期临床,并进行了治疗糖尿病的“糖敏灵丸”、“清热降浊方”的新药研发工作,此两种药物已被列为国家创新药物。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28项,转让专利及新药处方14项。

    人才培养

    2019年12月25日,广安门医院召开“仝小林院士科技创新专题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讲述其科研历程和学术心得。

    2020年1月3日下午,仝小林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以《守中医之正 创医学之新》为题,向全校师生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仝小林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结合自己的实践结果,谈了自己学习中医的体会。对“中医如何守正创新”这一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他认为中医做到“守正”必须从“正观念”“正思维”“ 正文化”三方面入手,“正观念”即中医要树立唯效维新的观念;正思维,即树立中医的唯象思维;正文化,即博采众长,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创新”就是要从“生命认知、医疗模式、诊疗方法、评价体系、教育模式、学科语言”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

    教育思想

    仝小林在三十多年的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在坚持中医传承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医学理念,培养研究生百余名,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指导学生

    截至2019年11月,仝小林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133人。

    人物评价

    仝小林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和方药量效学科的构建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南京中医药大学评)

    仝小林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以服务和帮助患者为使命,致力于探索和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因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在患者中享有盛誉。仝小林以糖尿病和方药量效研究为示范,促进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接融合,为重大慢病防控和中医药研究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中医药报》评)[2]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