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医院“看病能力”也将用数据描画
    发布时间:2024-04-16 08:49:46      来源:健康报       点击:

          近日,首批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启动,这意味着对全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单科评价”正式进入实战阶段,临床专科硬实力的评比被摆在了更高、更公开的层面,医院的“看病能力”将有更具象化的呈现。对于老百姓而言,当遇到“看某疾病哪家医院看得好”的问题时,参看国家级权威答案,选医院、选专科会少走弯路。
      何以“安身立命”
      梳理临床专科能力评估指标发现,14个通用指标围绕服务能力、技术能力、质量安全、服务效率4个维度设计,没有加入科研、教学等评价指标,显而易见地偏爱“纯临床能力”。其中,体现技术能力和质量安全的指标权重,占比超过60%。
      有专家坦言,医疗机构最重要的工作是看病,看病靠的恰是专科能力。有的医院哪怕只有一两个特色重点专科,也发展得很好。而有的医院整体庞大,发展却不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安身立命”的特色专科。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未能充分理解临床专科的内涵,出现“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
      患者最大的诉求就是到医院看好病。患者关心的是,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病情,便捷地找到合适的医院、合适的医生。而现实中,“看病找不到匹配度高的医院、医生”的现象并不少见。有患者家属抱怨,网上搜到某位专家,科研成果多、荣誉也多,但是就诊时发现看病、手术却“差点意思”。
      “一家医院的硬核实力是什么?是为老百姓看好病,是把手术做漂亮。此次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进一步明晰了这个方向,也让老百姓更清楚地看到哪家医院有实实在在的看病能力。”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大连市眼科医院院长张立军说。
      “国家级医院、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社会办医院等都用‘一把尺子量身高’,用数据说话,可以让真正具有临床实力的专科脱颖而出。相信不少人会发现,自己身边就有强势专科,很多疾病不用到北京、上海也能很好地解决。”张立军说。大连三院的眼科是该院强势专科,同时与神经介入科、耳鼻喉科、创面修复科、内分泌与代谢科等多学科联合开展诊治工作,带动了其他科室的积极性,诊疗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评估面广是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的一个重要特征,符合条件的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都会被纳入。张立军说,医院可从不同的维度看到自己的临床能力到底排在什么位置,从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国家级评估完成后,老百姓可按照评估结果针对性地就医。
      当前,一体多病的人日渐增多,同时兼顾多种疾病也是很多人的诉求。这一点在临床专科的定义里有明确要求:“为患者提供全流程诊疗服务的组织或平台”。“有的患者就诊一次要挂五六个号,不仅时间不一致,而且每位医生会从各自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单点信息简单叠加、没有融会贯通时,患者及其家属会很蒙。”张立军以眼科为例,一名患者可能既有白内障,又有青光眼、角膜病、眼底病,这时提供全流程诊疗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以疾病诊疗为链条”打破学科壁垒的初衷。
     “破”与“立”
      “希望以后的考核都能按病种考。”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韩杨云说出了正在探索打破学科壁垒的管理者们的心声。此次评估强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这一导向让更多人坚定了前行的脚步。
      在“破”与“立”的问题上,去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出了答案:医疗机构要探索打破原有的医学学科和诊疗科目壁垒,全面梳理医务人员组成、设备设施条件、医疗技术和药品器械等诊疗要素需求并合理配置,组建相关重大疾病(领域)临床专科。
      不过,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路远比想象得长。记者采访发现,目前不少医院在探索专病中心、联合病房等,试图打破传统学科和科室的壁垒,但大部分局限于地理空间上的聚合或名称上的整合。有些医院步子迈得大一些,通过绩效奖励向专病中心、联合病房等倾斜的方式,鼓励各专业医务人员加入其中。但从整体看,在实际运行模式、人财物管理、分配机制等方面仍难以有实质性突破。医疗机构如何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产出考核评估机制,以优化专科组织形式,这是目前多数医院面临的难题。
      探路的过程总是艰辛的。从2016年开始探索专病中心建设的德阳市人民医院对此很有体会。
      该院在探索之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症胰腺炎诊治中心仅2023年就诊治患者854名,中、重症占比增至52.2%;全面推进腹部消化疾病中心、头部神经疾病中心等5个中心建设;建成内分泌甲状腺疾病中心,人财物统一管理,内外科联合查房、联合术前讨论、联合人才培养,建立“不转组不转床,医生围着患者转”的一站式服务模式……韩杨云坦言,专病中心建设初期有阻力,有些人不理解。但让他高兴的是,如今大环境不一样了,“国家大力倡导打破学科壁垒,而且临床专科评价也不以科室为单位,很多医院会不自觉地走到融合的道路上来”。
      今年,德阳市人民医院将搬入新院区,传统分科会完全取消。比如,传统的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没有了,统称神经疾病中心。“不管是神内的缺血性疾病,还是神外的出血性疾病,都将在一个病区完成诊疗。”韩杨云说,该院正在进行新的科室划分和人员配置,打破过去布局,对人员、科室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破壁”能不能成功,韩杨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二是在绩效激励上做好准备,给科室孵化时间,因地制宜进行学科融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多做试点。另外,建设专病中心要有具有影响力的带头人、一定数量的患者作为支撑,否则也做不成。”韩杨云提醒。
      打破学科限制后,是否影响科研能力?“不会。”韩杨云说,相关专业医务人员由临床专科集中管理,其科研、教学等非临床诊疗任务仍由其专业所属学科管理,设置上有科研主任和教学主任,跟着传统学科走,医疗主任跟着专病中心走。
      引导前行方向
      评估是一种常用的管理手段,但评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以评促建。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是对医疗机构某一临床专科医疗能力的综合评估,在考核数据的抓取上,提取的是医院所有相关病例数据,不区分具体临床科室。
      对医疗机构而言,临床专科能力评估根据临床客观数据,采用科学量化的方式对专科进行评估,可以让大家清楚地了解临床的真实情况,掌握各地各专业真正的医疗能力,明白短板在哪里、长处是什么,为下一步更好发挥不同机构和专科优势、建设功能互补的临床专科体系打基础。
      跳出医疗机构,临床专科能力评估也可有效地引导地方政府的投入方向和领域,对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予以精准支持。
      采访中,一名长期关注临床专科能力的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地区,当地政府对临床专科建设的投入总体上相对欠缺,部分地区甚至缺位,导致临床专科能力与当地群众的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造成患者跨区域流动就医的直接原因。另外,有的地方不知道如何投入,不清楚应支持哪些专科;有的地方对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投入意愿;还有的地方没有规划好各医院间的专科发展格局,甚至出现恶性竞争。
      事实上,临床专科建设最主要的是行政部门做好规划,引导各医院错位发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这需要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的规划主导作用,统筹辖区内医疗机构间的临床专科建设,完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投入和运行管理相关支持政策与制度建设。同时,根据本地区疾病谱的变化,前瞻性地加强相关临床专科建设,主动识变应变。《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围绕本地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统筹医疗机构间的临床专科建设,指导辖区内三级医疗机构确定优先建设发展的方向,在辖区内构建系统连续、功能互补的临床专科群,形成覆盖本辖区疾病谱主要疾病和重大疾病的三级医院临床专科服务网。
      采访中有专家提示,当前行业和社会上不少人把临床专科能力评估等同于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验收,其实二者是两回事。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验收是建设期结束时自然而然的项目验收,评估则是想看看各地重点专科建设的成效。二者不矛盾,属于相互促进的关系。据了解,近期我国将启动2024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
      在这方面,韩杨云希望“国家能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例如,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临床重点专科布局上,直接对应疾病链条,如消化中心、神经中心等”。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