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女性失眠高发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家庭和社会因素。因此,既要重视从疾病防治、健康管理的角度精准施策,也需要妇联、民政部门、志愿者组织等协同发力,健全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给她们更多关心关爱。
近日,有关精神专科医院排满了失眠中老年女性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人们对失眠问题的热议。从中可见,中老年女性失眠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了影响中老年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社会公共问题。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常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甚至自杀倾向显著增加。对此,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向处于失眠困境中的中老年女性施以援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等刊发的多项研究证实,睡眠问题在中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失眠现患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睡眠质量明显低于男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刊发的一项聚焦失眠性别差异的多国研究荟萃分析也证实了女性失眠的易感性,且易感程度随年龄增加而愈发严重,绝经后的中老年女性尤为显著。
切实帮助处于失眠困境中的中老年女性,首先要大力推动这一群体早诊早治。部分中老年女性对失眠等睡眠障碍及其可防可治的认识不足;部分人欠缺对焦虑、抑郁、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了解,对涉及精神心理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存有病耻感和抵触心理,担心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上述观念和现象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因此,要推动这一群体早诊早治,首先要切实用好各类媒体和渠道,以中老年人更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扩大相关知识的覆盖面,提升其有效触达率,引导中老年女性科学认识失眠问题并主动就医。
同时,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等与中老年女性接触频次高等优势,在卫生健康服务中强化对相关症状的关注和筛查,进一步推动早诊早治。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事业单位,可考虑将中老年女性失眠问题纳入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范围,进一步提升中老年女性失眠问题的筛查率。
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显著。一些专业研究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睡眠医学业务面临不少困难,排在首位的阻碍因素为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务人员在睡眠问题方面的知识、经验、鉴别诊断水平尚显不足,对于常用疗法了解和掌握不够,限制了基层首诊和精准转诊作用的发挥。期待未来在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中、在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推进中、在城市医院对基层的支援中,将睡眠、精神卫生等相关科室和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将围绝经期综合征鉴别和诊疗纳入重点培训范围,并完善失眠症的分级诊疗制度和流程,整体优化诊疗效率和水平。
慢性失眠问题通常需要长期干预,其中既包括专业心理干预,也包括药物、物理等治疗,容易对家庭产生较重的经济负担。从现实情况看,部分中老年女性尽管在接受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好转,但因经济负担而自行减少药量或停止服药、难以负担长期心理干预花费的情况很常见,这影响了整体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加强“三医”协同,通过药品集中采购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相关药品价格,合理提升相关药品和服务的医保报销水平,将用药方案稳定、依从性良好、病情控制平稳的患者的常用药品纳入长期处方范围,进一步提升中老年女性治疗规范性和持续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老年女性失眠高发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家庭和社会因素,仅从疾病防治、健康管理角度采取措施还远远不够。期待妇联、民政部门、志愿者组织等协同发力,健全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给她们更多关心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