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加速向治愈,共赴2030使命”为主题的创新专场活动在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APASL)年会上举办,乙肝治疗“功能性治愈”突破成为会场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乙肝病毒新发感染率持续下降。但目前乙肝病毒感染者基数仍然较大,中国乙肝防治已从新发感染的“增量防控”转入“存量管理”的新阶段,而“功能性治愈”正成为改写诊疗格局的关键突破口。
从预防到治疗,中国乙肝防治的突破与挑战并存
过去三十年,中国在慢性乙肝预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诊疗现状仍然严峻。2024年全国乙肝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乙肝病毒感染者达7500万,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5.86%,较1992年的9.72%下降近40%,但因人口众多且患者诊疗率偏低,存量患者规模仍然较大,目前已进入乙肝“存量时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在活动期间接受采访时进一步提出,尽管我国疫苗接种率已提前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目标,但诊断率、治疗率仍存在明显差距。“我们面临的是筛、诊、治、管全链条的挑战,”她特别强调,中国80%的肝癌与乙肝相关,这种疾病负担不仅威胁个体健康,更会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压力。
谢青教授表示,中国在乙肝防治领域已形成独特经验,特别是通过母婴阻断技术的普及,中国成功将新生儿感染率控制在0.3%,提前达到世卫组织2030目标。“虽然新生儿感染防治有明显成效,但存量患者如要实现乙肝诊疗率提升、乃至全病程管理,需要加大多学科协作,进一步做好病患筛查、诊断、治疗、管理,做好医防融合及患者教育,让更多患者能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她强调,这也将是未来五年的攻坚重点之一。
ASO药物引领创新,有望让功能性治愈从理想走向现实
功能性治愈,这一被国际指南定义为“患者停药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和乙肝表面抗原持续检测不到”的治疗目标,正在通过药物创新加速实现。而达到功能性治愈,意味着乙肝患者有望实现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目前,反义寡核苷酸(ASO)类药物已有产品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望率先帮助乙肝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
葛兰素史克(GSK)副总裁、全球临床研究与早期项目负责人Dickens Theodore
“ASO药物通过靶向乙肝病毒RNA,同时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乙肝表面抗原的生成,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望填补现有药物的局限,为‘功能性治愈’带来新的可能。”葛兰素史克(GSK)副总裁、全球临床研究与早期项目负责人Dickens Theodor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与患者的交流,GSK研究者们深刻体会到,乙肝患者渴望的不仅是对病毒的控制,更是能拥有摆脱药物束缚和社会歧视的完整人生。
谢青教授同时指出,ASO药物是乙肝治疗迈向“功能性治愈”的重要一步, 未来我们还需要探索更多创新疗法与联合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有机会获得功能性治愈。
除ASO药物外,小干扰RNA(siRNA)、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型疗法也在加速突破。这些技术路径共同构建了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多元解决方案,有望未来为患者提供了更个性化治疗的新选项。
多学科协作,消除肝炎“治愈”的最后一公里
乙肝实现功能性治愈不仅需要药物突破,更依赖诊疗体系的整体升级。谢青教授强调,我们应建立从筛查、诊断到治疗、管理的全病程管理模式,并进一步做好大众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要让患者知道,乙肝可防可治,功能性治愈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此外,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目标,还需构建政府、医疗机构、药企与患者组织的多方协作机制。这种协同既包括创新药物研发,更包括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优化医保政策等系统性工程。
作为跨国药企代表,Dickens Theodore表示,GSK深谙中国在全球乙肝防治领域的重要地位,中国有着长久的乙肝防治经验及众多专业精尖的治疗领域专家,对GSK而言,与这些专家构建深入对话、交流意见并开展合作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了解中国患者未满之需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希望与中国的专家及患者建立更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以GSK的创新力量,为更多乙肝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面对2030年消除肝炎的全球目标,中国实践正提供独特价值,从疫苗经验、存量管理数据到快速临床转化能力,都将为全球的肝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完成目标,离不开政策、社会和个体的每一分努力。当预防、治疗与治愈的链条完全贯通,“没有乙肝的未来”才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