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冠脉介入手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这种微创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将详细介绍冠脉介入手术的全过程,帮助患者了解这一“护心”技术,消除术前恐惧,更好配合治疗。
术前准备:精心筹划保安全
冠脉介入手术前的充分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医生会安排患者进行一系列检查,特别重要的是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这些检查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病变位置,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精准依据。
术前沟通环节必不可少。主治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的必要性、预期效果及可能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前6~8小时禁食禁水,并停用某些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
心理准备同样重要。许多患者对心脏手术心存恐惧,其实现代冠脉介入技术已非常成熟,手术通常在麻醉下进行。了解手术过程有助于缓解焦虑,患者可通过与医生交流、观看科普视频等方式增加对手术的认识,保持平和心态迎接手术。
手术过程:精准操作解危机
冠脉介入手术通常在导管室进行,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连接心电监护,医护人员会给予镇静药物帮助放松。
手术第一步是建立血管通路。医生会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作为穿刺点,麻醉后插入鞘管。桡动脉路径恢复快、并发症少,已成为首选方案。通过鞘管,医生将导丝和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在X线透视下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或堵塞情况。
确定病变位置后,手术进入关键阶段。医生会沿导丝送入球囊导管至狭窄部位,加压扩张球囊,将狭窄的血管撑开。这个过程可能重复几次,直到血管恢复足够血流。对于严重狭窄或长段病变,医生还会植入支架——一种微小的金属网状管,永久留在血管内保持通畅。现代药物涂层支架能显著降低再狭窄率。
手术全程中,医护团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导管在体内移动的轻微不适,或球囊扩张时的短暂胸痛,但通常都能耐受。
手术结束时,医生会撤出导管,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造影显示血管通畅,血流改善,标志手术成功完成。
术后护理:科学康复防复发
冠脉介入手术后的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患者需在监护病房观察24小时,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穿刺部位等情况。
穿刺部位护理是术后关注重点。患者及家属应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血肿、疼痛加剧等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如发现异常肿胀、肢体远端苍白或感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术后1周内避免穿刺侧肢体提重物或剧烈活动,防止出血。
生活方式调整是巩固手术效果的基石。术后应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运动,同时要学会识别心绞痛症状,如再发胸痛、胸闷应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定期随访不容忽视。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需门诊复查,评估心脏功能、药物效果及有无并发症。
冠脉介入手术为冠心病患者打开了“生命通道”,但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改善生活方式、定期随访,才能真正实现“心脏安稳不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