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依赖、户外活动缺乏、睡眠不足……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且近视呈现低龄化趋势。面对上述挑战,医学工作者在临床、科研、健康宣教等多个近视防治领域,积极打响“阻击战”。
日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等机构在京举办儿童眼病新进展国际学术交流会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童眼病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会。会上,多名业界专家介绍,越来越多跨界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近视防控,给这场“阻击战”带来了“增援”。
构建大数据免散瞳模型
“大家都知道,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这句话,对于近视防控来说尤为贴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李岩教授说,由于近视有不可逆的特点,如何在视力未发展到近视阶段就“踩刹车”很关键。
李岩介绍,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双眼处于远视状态。这种生理性远视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视力银行”,更是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有研究提示,与年龄对应的远视储备量是近视发生的最佳预测指标。一旦儿童青少年出现远视储备不足,则提示其临近发生近视;而近视发生得越早,进展越快。
近几年来,李岩带领团队在北京市平谷区进行了儿童青少年远视储备队列研究,孩子们的远视储备数据让团队焦急。“我们在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们晚一点近视,甚至不近视。”李岩介绍,从2023年秋季开始,该研究不止于观察,启动了防治行动。
“我们尝试对远视储备量不足的孩子进行平光或小度数的远视离焦镜干预。”李岩介绍,共有150名六七岁的儿童参与研究。每3个月,孩子们接受一次视力评估。结果显示,良好佩戴离焦镜的近视前期儿童,一年眼轴增长量显著降低,提示该方法可有效延缓近视进程。
“但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大的难点,就是很多家长不太接受每次评估都要给孩子散瞳,觉得‘孩子还没有近视,老给孩子散瞳干吗’。”李岩说,于是,他们与相关高校的大数据专家合作,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跳过”散瞳环节,构建起基于儿童视力大数据信息的免散瞳模型。
“利用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通过采集相关数据,预测散瞳后的度数。”李岩说。
AI辅助验配“OK镜”
当孩子的视力发展为近视,如何让近视度数增长慢一些,甚至停下来,是很多家长关心的话题。既可控制近视度数快速加深,又可夜间佩戴、白天摘镜的角膜塑形镜,也就是俗称的“OK镜”,近年来迅速普及。
验配“OK镜”的孩子多了,挑战也随之而来。以往,“OK镜”验配采用试戴法,验配过程复杂,而医院眼视光门诊具有过硬验配能力的人才不足,这就带来验配效率不高、家长孩子就医体验不佳等问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视光专科副主任张钰主任医师介绍,传统的“OK镜”试戴法通常是验配师根据佩戴者眼部各项参数为其选择试戴片,然后进行反复调整、适配评估,必要时还要进行睡眠试验,佩戴者适配良好后才能进行镜上验光,最终确认镜片并下单加工。验配成功率受到验配师对各品牌产品不同设计的理解程度、验配习惯和佩戴者感受影响,且试戴过程有引发交叉感染的风险。
鉴于此,新的“OK镜”验配解决方案——AI辅助验配应运而生。据介绍,AI辅助验配包括验光、AI自动生成镜片参数、软件模拟、确认、镜片加工等流程,主要是通过AI分析和模拟,根据佩戴者角膜地形图(角膜规则性检查)参数自动生成镜片参数。同样是个性化定制,该方案较试戴法将验配时间减少2/3。
“AI辅助验配行不行、效果好不好,还是要用临床研究结果说话。”张钰介绍,她所在的团队开展了临床研究,对人工试戴验配和AI辅助验配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非劣效性设计,纳入30名双眼近视、欲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儿童青少年患者,为其双眼随机按照AI辅助验配(试验组)和人工试戴验配(对照组)方法验配并定制角膜塑形镜。随访观察12个月,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角膜安全性、角膜地形图及眼轴控制方面的临床差异。戴镜3个月后的数据显示,AI辅助验配免试戴,省时,减少交叉感染;与人工试戴验配相比,裸眼视力、塑形后压平区直径和离焦量类似,镜片配适略偏松,偏心量略大。
“目前看来,AI辅助验配短期(3个月)的眼轴控制水平稍微好一点,我们将进一步随访长期效果。”张钰说。
数学研究进展来助阵
暑假到了,孩子们迎来了难得的休整期,眼科则到了就诊高峰期。验配一副合适的眼镜,让新学期有个明亮清晰的开始,离焦框架镜是不少近视儿童及家长的选择之一。
“这是近视离焦理论的实际应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王凯教授介绍,该理论的核心机制是,当光线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即出现远视性离焦时,视网膜会向巩膜传递“生长”信号,这种信号会致使眼轴延长、近视加剧。而特殊光学设计的离焦镜片(如多点离焦镜片),通过在镜片上分布多个特殊的光学焦点,能将周围焦点前移至视网膜前或中央区,使视网膜周边的成像也能落在视网膜前方或者视网膜上。它可以在矫正视力的同时,切断视网膜向巩膜传递的“生长”信号,延缓眼轴延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近视发展。
“但是近视离焦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比如视网膜存在神经耐药性等问题。”王凯解释,多点离焦镜片设计的光学焦点过于有“规律”,久而久之,视网膜容易对其习惯,不利于近视的长期控制。
2023年,一个数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引起了王凯的注意。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类似帽子形状的13边图形,可以解决平面密铺领域的“爱因斯坦问题”,并将之命名为“幽灵密铺”。
所谓“幽灵密铺”,就是用这个形状的瓷砖来密铺地面,在一个无限大平面内,无须借助镜像对称,仅通过旋转和平移就能完成非周期性密铺。这一成果能否克服多点离焦镜的缺点,应用于镜片的设计升级?带着好奇,王凯团队进行了跨学科的创新实践。
真实世界观察6个月的数据显示,年龄在3~13岁,近视度数较高,离焦镜、“OK镜”控制效果不佳的患儿,换用这种镜片后,眼轴增速放缓,甚至有部分儿童出现眼轴回退。“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它的安全性和效果。”王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