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居民健康教育需要标准化
    发布时间:2024-09-30 11:12:00      来源:健康报       点击:

      健康教育涉及知识广泛,包括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健康、健康政策等,即便是医学专业人员,也可能对专业之外的健康知识知之甚少。当前,健康教育并不是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因此,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必答题。

      在我国,居民健康教育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涉及多个层面和机构,包括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教育机构、社区和媒体等。不同群体的健康教育需求也是不同的。孕产妇注重孕期营养和胎儿发育方面的健康教育知识,儿童和青少年更关注营养和身体发育相关的知识,成年人更关注慢性病预防和职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老年人更关注有助于慢性病管理和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国家层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共同构成了中国居民健康教育的框架。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指出,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今年印发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方面建立了公民健康素养标准,共有66条。

      然而,目前,健康教育在理论与实操层面仍然有一些问题待解。

      一方面,目前的居民健康教育相关规划设计缺乏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及其标准。比如,学生上过的相关健康教育课程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取得一定的健康教育效果,难以衡量。虽然居民的健康素养已经可以通过监测来评估,但这只能反映整体水平,并不能详细区分个体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反映不同人群对健康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他们的健康素养水平和需求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当前的健康教育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居民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未能系统连续地接受相应的健康教育。比如,在小学阶段,应侧重于基础健康知识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初中阶段应加强营养、运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应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性教育、慢性病预防、急救技能等,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这些问题是由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不足、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足、健康教育地区差异大、健康教育与实际服务脱节、健康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健康教育监测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导致的。需要积极完善我国居民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健康教育多元合作机制,以推动健康教育逐步实现全面化、系统化和精准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对全生命周期健康教育结构进行阶梯规划设计,确保每个年龄阶段的个体都能接受到适宜的健康教育,并且体现针对性、阶段性、延续性。建议研究出台系列对接国家规划的居民健康教育指南和操作标准。

      二是对全人群的健康教育组织情况、结构、效果进行测评,尤其是孕产妇、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确保健康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如慢性病和传染病,进行综合防治健康教育标准化设计,提高预防和控制效果。开展居民健康教育的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实践检验教育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四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机制,对全人群、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进行持续监测,以评估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开发健康教育标准供机构使用,高质量开展健康教育,实现健康教育的标准化、系统化和常态化,从而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西里3号院7号楼三层F3-6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