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有1080万新发结核病患者。全球因结核病死亡人数为125万,结核病重返全球单一传染病死因首位。据估算,2013年我国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感染率为20%。此类感染者中,有5%~10%的人可能成为新的结核病传染源。风湿免疫病患者因疾病特性及长期免疫抑制治疗需求,成为结核病感染和发病的特殊高风险群体。
近期,由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和风湿免疫科牵头编写的《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和英文版发表。指南推荐使用北京协和医院3HP-PUMCH方案进行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潜伏性结核感染预防性治疗。本期邀请相关专家就指南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学系副主任 刘晓清 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赵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李亮
风湿免疫病患者多数需要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疾病本身特性和治疗药物使得风湿免疫病患者成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据估计,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群体的结核病患病率为882/10万。保守估计,当前风湿免疫病患者合并结核病的约有17万人。
风湿免疫病和活动性结核病都会导致多脏器和多系统损害。此外,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风湿免疫病患者还具有临床表现复杂、疾病鉴别困难、治疗棘手、病情迁延不愈、病死率高等特点。科学管理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病的患者,是实现我国结核病防治目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突破点之一。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是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国内15家综合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专科医院等,历时10余年完成的研究结晶,也是针对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结核病筛查、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综合性临床实践指南,主要涉及14个临床问题。
重点筛查3类人
对于以下3类风湿免疫病患者,建议进行结核病筛查。一是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尤其是需要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二是拟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以及拟使用小分子靶向药(包括但不限于托法替布)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三是拟长期使用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当量≥30毫克/天,疗程4周以上)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如有条件也可考虑进行筛查。
用好病原学诊断手段
风湿免疫病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盗汗、乏力和不明原因体重减轻等时,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活动性结核病。诊断的主要手段是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查,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分子学检测(如核酸测定、快速分子检测Xpert)等。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肺外结核的重要手段。不过,目前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活动性结核病病原学/组织病理的实际诊断比例仅1/3,多数是由临床医生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免疫学检查及抗结核疗效进行综合判断的。
如风湿免疫病患者被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应完成标准抗结核治疗。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结核病治疗原则与非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相同,但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并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强烈建议及时启动预防性治疗
大量的研究证实,预防性治疗潜伏性结核感染可以有效降低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生率,并已经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国家、亚洲国家(尤其是结核病中低流行国家)的多个结核病防治指南。
对于接受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如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筛查阳性,在排除活动性肺结核和结核病预防治疗禁忌证后,以及在评估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建议尽早启动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对于被明确的结核病病史或影像学证据提示为非活动性结核病,且既往未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同时目前无活动性肺结核证据的,临床医生不应受限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筛查结果,应综合考虑活动性结核的多种危险因素,必要时启动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重点推荐3HP-PUMCH方案
指南重点推荐采用北京协和医院3HP-PUMCH方案,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预防性治疗。该方案是北京协和医院在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调整给药剂量和频次后形成的优化方案,其核心治疗方法是异烟肼300毫克/次,每天1次,利福喷汀450毫克/次,每周2次。该方案可有效兼顾用药的安全性和实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