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项目合作
  • 信息公开
  • 健康科普
  • 分支机构
  • 关于我们
  • 健康科普
    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可能是抽动症在“敲门”
    发布时间:2025-08-22 15:35:20      来源:大河健康网       点击:

    “医生,孩子最近总眨眼睛、清嗓子,说过几次也不改,是不是坏习惯?”在儿科门诊,类似疑问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这些看似“调皮”的行为,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早期信号。

    一、抽动症:不只是“挤眉弄眼”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快速的肌肉收缩或发声。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和复杂程度,可分为三类:

    暂时性抽动障碍:症状≤1年,多见于5-10岁儿童,以简单动作(眨眼、耸鼻)为主。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症状>1年,抽动类型固定(如清嗓、转头)。

    妥瑞氏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同时存在多种运动抽动和至少1种发声抽动,症状持续>1年。

    二、家长如何识别“异常信号”

    抽动症的核心特征是不自主性和波动性。若孩子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

    简单运动抽动:眨眼、皱眉、咧嘴、耸肩、甩手、踮脚等,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

    简单发声抽动:清嗓、咳嗽、吸鼻、尖叫,部分孩子会发出“吭吭”“啊”等无意义声音。

    复杂抽动:跳跃、闻东西、模仿他人动作,或重复特定语句(如脏话,仅见于少数妥瑞氏综合征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抽动症状具有“波动性”——紧张、疲劳时加重,放松或专注时减轻,入睡后消失。这与刻意“做鬼脸”有本质区别。

    三、抽动症的“幕后推手”

    目前认为,抽动症是遗传、神经生化、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约50%患儿有家族史,父亲或兄弟患病风险增加10-20倍。

    神经生化异常:脑内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导致运动控制失调。

    心理因素:焦虑、压力、家庭矛盾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环境因素:过敏(如链球菌感染)、电子设备过度使用、睡眠不足被证实为潜在诱因。

    四、诊断:排除“模仿”与“其他疾病”

    抽动症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症状出现于18岁前,持续≥1年(暂时性抽动除外)。

    抽动非刻意模仿,且无法通过意志短暂控制。

    排除风湿性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其他运动障碍。

    脑电图、头颅MRI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家长需提供详细病史,包括症状出现顺序、加重因素、家庭环境等。医生可能使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估严重程度。

    五、家庭护理:比治疗更重要的“日常管理”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预后,需做到:

    不提醒、不指责:过度关注会强化抽动行为,可尝试转移注意力(如问“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

    规律作息:保证每日10小时睡眠,减少电子屏幕时间(手机平板每日≤1小时)。

    情绪管理: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用“我们一起来解决”替代“不许再抽动了”。

    饮食调整:减少含咖啡因饮料(可乐、奶茶),避免过敏原(如牛奶、鸡蛋)触发症状。

    六、预后:多数孩子会“自然好转”

    抽动症具有“自限性”,约70%的患儿进入青春期后症状逐渐减轻,仅20%持续至成年。即使症状残留,通过规范治疗也可控制。家长需牢记:抽动症不等于“精神病”,更不会影响智力,孩子需要的不是“纠正”,而是理解与陪伴。

    当孩子频繁眨眼、清嗓时,请收起焦虑,用科学知识替代指责。抽动症如同一场“大脑的迷路游戏”,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多数孩子终将找到回归正常的路径。

    版权所有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
    ICP备案:京ICP备15021738号-1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金星西路3号院2号楼15层1816

    官方微信

  • 机构动态
  • 机构简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