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2024年,“brain rot(大脑退化)”一词被牛津大学出版社评为年度词汇,其定义为“人类精神或智力状态可能的恶化,特别是由过度消费琐碎或缺乏挑战性的在线内容所引发的”。尽管大脑退化听起来略显夸张,但也揭示了数字化娱乐形式对脑健康的潜在威胁。
短视频凭借简洁、生动、信息传递快速的特点,以及种类繁多的内容和精准的推荐算法,对用户形成了极高的吸引力。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10.26亿,占总网民数量的95.2%。值得注意的是,近1/4的新网民通过短视频接入互联网,短视频用户的人均每日观看时长超过2.5小时。
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短视频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提供娱乐和情绪调节功能、促进用户之间的社交联系,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短视频成瘾。短视频成瘾是指用户对观看短视频产生不可控的渴望,从而出现行为失控、注意力难以集中,并在社交、学习和工作等方面遇到适应困难。这种成瘾现象对大脑健康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减弱、情绪调节能力下降,以及对现实社交活动的兴趣减退。
根据心理学领域双重加工理论,大脑的认知系统分为“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部分。短视频通过强化刺激视觉和听觉通路,显著激活默认模式网络,抑制前额叶和扣带回等与认知控制相关的区域。这种神经活动模式会导致“控制加工”系统的功能减弱,而“自动加工”系统的活动增强,使用户难以集中注意力并抑制重复观看的冲动。长期如此,这种低认知参与的高频互动可能削弱大脑的执行功能,如自控能力和决策能力。
对立过程理论解释了短视频成瘾如何通过正负情绪的交替机制影响大脑健康。在观看短视频时,大脑的奖励系统,尤其是腹侧被盖区,会被显著激活并带来愉悦感。然而,一旦用户停止观看,这种愉悦感会迅速转变为负面情绪,如焦虑和压力。为了重新获得愉悦感,用户往往陷入重复观看的行为循环。这种反复刺激可能导致大脑奖励系统的过度激活,降低对其他活动的敏感性,进而增加对短视频的依赖,并可能诱发情绪波动甚至焦虑障碍。
相关研究进一步指出,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用户行为及社会需求紧密交织。个性化推荐算法通过分析用户偏好,持续优化内容匹配,从而强化用户的观看动机。然而,这种高度精准的内容推送,不仅可能引发用户对短视频的过度依赖,也使平台责任与用户自控能力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长期沉浸在这种算法驱动的内容中,用户可能逐渐对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社交互动失去兴趣,进一步加剧认知和情感功能的退化。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媒介形式,在信息传播、教育普及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其过度使用可能对个体的脑健康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享受短视频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内容生产者、平台和用户应共同努力,确保其使用方式更加健康与可持续。
短视频内容生产者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创作更多高质量、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从源头上引导用户形成健康的观看习惯。例如,生产兼具娱乐性与知识性的内容,可以减少用户对低质量短视频的依赖,从而降低成瘾风险。
短视频平台应优化“反成瘾系统”,利用身份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内容分级与管理,禁止向未成年人推荐不适宜的内容。同时,平台可以引入观看时间限制、健康提醒等功能,帮助用户合理控制观看时长。
用户可以通过设定观看时间限制来避免长时间沉迷于短视频,优先选择教育类、科普类或技能提升类视频等优质内容,以减少低质量娱乐内容的影响。同时,培养线下兴趣爱好,例如阅读书籍、运动或参加社交活动,从而分散对短视频的注意力,降低对其的依赖程度。此外,用户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定期评估短视频使用习惯,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