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专家徐荣谦的书房里,珍藏着一本记录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笔记。那是他早年跟随恩师——被誉为“京城小儿王”的“臣字门”儿科第五代嫡系传人刘弼臣学医时,写下的病案与心得。如今,徐荣谦虽已年过古稀,但每当翻开这本泛黄的笔记,与老师一同出诊、探讨医理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臣字门”中医儿科创立于清中期的十八世纪末,是我国中医儿科界影响深远的重要学派。其名取自第一代创始人朱良臣的“臣”字,不仅形式独特,更在儿科领域久负盛名。至今,“臣字门”已传承七代,而徐荣谦正是这一学派的第六代掌门人。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我们必须尽己所能,解决好孩子们的健康问题。”徐荣谦说,“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深厚的积累。”
3本经典著作打下中医基础
1950年,徐荣谦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市一个中医世家。8岁时,他就开始诵读《药性歌括四百味》等中医入门书籍。“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在旁人看来拗口难懂的药名药性,徐荣谦年少时就已能倒背如流。
1966年~1968年,徐荣谦开始跟随父亲系统学习中医。《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3本书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这是学习中医的“立根固本”之作。
“正是这几本书,为我进入中医殿堂打下基础。”徐荣谦至今仍要求弟子们熟读这3本书,“凡是没有背的,要从头开始背,这是一生受用的。”
1972年,蛟河市举办首届赤脚医生培训班,徐荣谦被推荐参加。结业后,他回到生产大队当起赤脚医生,背着药箱悬壶乡里,正式开始行医。后来,怀揣中医梦,徐荣谦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197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自此踏上中医儿科之路。
拜师“京城小儿王”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工作期间,徐荣谦结识了影响他至深的恩师刘弼臣。拜刘弼臣为师,是他从医之路的关键节点。
1990年,徐荣谦被选拔为刘弼臣的学术继承人,成为“臣字门”第六代传人,师授医名“徐济臣”。刘弼臣基于小儿“体禀少阳”的生理特点,提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徐荣谦将刘弼臣“从肺论治”延展深化,融汇各家之长,形成了理论上以“少阳学说”为指导,临证以“五脏证”为基础、以“五神辨证”为核心,突出“五神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结合、“五神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临床医疗特色。
“老师对我的影响,远不止于学术,更在于医德与仁心。”徐荣谦回忆道。
他回忆,老师的诊室里总备着些糖果,用来哄逗哭闹的患儿。每次听诊前,刘弼臣总会细心地把听诊器捂热,再轻轻地贴在患儿的胸口。慕名而来求诊者络绎不绝,很多挂不上号的家长便直接寻到他居住的平房小院。刘弼臣特意在家中辟出一间诊室接待,诊余还通过书信与患儿家长保持联系、调整药方,每日回信数十封,常忙碌至深夜,却从未流露一丝急躁。
“我会接过老师的接力棒,毕生医童,解儿疾苦。”徐荣谦说。
为基层培养中医儿科人才
走上工作岗位后,徐荣谦始终难忘早年作为赤脚医生在农村行医的经历。他深切了解基层中医儿科的困境,尤其是人才紧缺的局面。在他看来,中医在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上具备独特优势,“在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甚至部分疑难病方面,中医往往方法简便、费用低廉、效果显著,展现出独特的疗效”。
正是这份对基层的牵挂,让儿科医生的人才培养成为徐荣谦从医生涯中一条清晰的主线。
在门诊时,跟诊的基层医生问他:“小儿哮喘反复发作,推拿真的管用吗?”徐荣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儿童支气管哮喘为例,结合典型病例,亲自演示了他独创的“徐氏推拿按摩手法”。从精准的穴位定位,到柔和深透的发力技巧,他一步步拆解、一遍遍示范,将这一特色疗法直观呈现在基层医护面前。
面对大家在辨证、用药中的困惑,他始终耐心解答,用数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为一线医生“拨开迷雾”。
徐荣谦常说:“希望年轻的中医儿科医生能沉下心来,把基本功抓扎实。尤其是脉诊,要真正静下心去看,去品,去体会。切忌浮躁,中医事业,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年逾古稀的徐荣谦依然坚守在临床与教学一线。他说:“我的心愿,就是为基层多培养一些‘留得下、用得上’的中医儿科人才,缓解人员短缺的现状,让中医儿科真正扎根基层,惠及更多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