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宣,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7月生,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主 任医师。1958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生平简介
唐祖宣,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现任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两次被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1956年,小学毕业的唐祖宣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梦想,过早地开始了人生的磨砺。1958年他在县印刷厂打工时,常去隔壁的一家诊所打扫卫生,天长日久,诊所把他要去当了药房的调剂师。从此他和“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从医生涯也就这样开始了。
缘于“当大夫有饭吃”的心理,唐祖宣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他每天第一个来到诊所,下门板,打扫卫生,脏活累活抢着干;晚上就住在诊所值班,翻看老中医们的医书。后来诊所合并,唐祖宣到了邓县城关卫生院,遇到河南省名老中医周连三。周连三孤身一人,唐祖宣就承担了为他铺床叠被、洗衣送饭等一切杂务。时间长了,周连三问他:“小唐,你是想当‘大医生’还是‘小医生’?”唐祖宣不解,周连三就对他说,当“大医生”,就要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学起,打下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学术上有更大的突破,造福人类。当“小医生”,背背“汤头”,学点“药性”,就能混口饭吃。唐祖宣当即表示要当 “大医生”。周连三内心欢喜,就收唐祖宣为徒。书山有路勤为径,“医海”无涯苦作舟。唐祖宣在周连三老师的引导下,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认真研读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后来,周连三又将自己爱不释手的《黄氏八种》《脾胃论》等中医著作交给唐祖宣,还给他讲解了一些西医的基本知识。
唐祖宣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在诊治周围血管病上经验独到。研究成果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撰写学术论文数百篇,著书16部:有《唐祖宣医学文集》《代表四书》(《为了中医药事业》《情系三农》《关注社会》《情满中医》),以及《唐祖宣医学集成》(含《温病学阐微》《难经阐微》《新编祖国医学史》《黄帝内经素问阐微》《黄帝内经灵枢阐微》《难忘的时刻》《中药运用精华》《伤寒论阐微》《金匮要略阐微》《四肢 血管病的研究与治疗》《医案 医话 医论》,2012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等。数十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他言传身教,启迪后学,带徒46人,现均已成为学术骨干。
主要业绩
1. 研究血管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动静脉同时受累的血管病,由于血管闭塞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不少严重的患者只好截肢。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该病是国内外重点研究的病种之一。周连三用性温的中药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唐祖宣在跟随老师的过程中,耳闻目睹,心有所得,将治疗此病的经验总结成文。195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茯苓四逆汤的运用经验》在《中医杂志》第一期发表,引起中医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从而也坚定了唐祖宣继承老师学术经验的决心和信心。
1963年,河南省卫生厅组织全省中医学徒毕业考试,唐祖宣顺利出师。1965年,河南省卫生厅将邓县中医院确定为河南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基地之一。唐祖宣也将治疗与研究此病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方向。唐祖宣在跟随周连三老师临床实践过程中,又逐步改进了运用温性中药治疗该病的方法,以现代科学测定的各种数据、指标为依据,根据患者不同体征表现,分别给予辨证治疗。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对仲景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躬身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治疗四肢血管病而闻名。
唐祖宣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和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四肢坏死明显增多。糖尿病性坏疽、脑血管意外伤害后引起的肢端坏死等易被误诊为脉管炎,因此,他依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把以上病症进行科学归纳,确定病名。通过辨病辨证,进行分析归纳,分为阳虚血瘀型、热毒型和阴阳俱虚型,辨证施治。在治疗静脉炎患者时,又将此病分为湿热蕴毒型、湿热瘀毒型和阴虚型等,采用固定方剂,辨证施治周围血管病,他采用温阳祛瘀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显著。1978年的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荣获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被河南省科委列入科研计划。1984年的研究成果“通脉一号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效率达97.7%。经河南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此研究成果给脉管炎的治疗创出了一条新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为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于更多患者,唐祖宣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新药研究开发。经过不懈努力,1998年7月他研究的“脉络通颗粒”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
2. 为中医建言
唐祖宣自1981年至今,先后担任县(市)、省和第七、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中医药工作者,从1988年全国中医工作厅局长会议的特邀代表,到2008年由中国社科院组织召开的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国情调研座谈会的邀请嘉宾,唐祖宣对中医药事业的执著精神,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88年3月29日,《人民日报》以《两个议案的产生》为题,报道了唐祖宣等中医界人士关于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医管理体制的呼吁。1991年3月,唐祖宣秉书国家有关领导人,谈对中医事业的忧虑,后刊登在《人民日报》内参上。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唐祖宣联名30名代表向大会递交了“关于加快中医药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出台‘中医条例’的建议”。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唐祖宣又联名125名代表向大会递交了“关于制定《国家中医药法》的建议”,呼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中医药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历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先后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提交了470份议案。在议案中有两份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其一为农村中医药人员办一份杂志。他说目前的医学杂志内容多为介绍高精尖技术或实验研究,县以下的中医药人员或看不懂,或不实用,或由于经济拮据订不起杂志,致使农村中医药人员视野狭窄,缺乏创新,基层中医药学术出现了急剧衰退的局面。他建议,由财政部拨出专款,新闻出版总署责成中华中医药学会出版发行《农村中医药杂志》,并将《农村中医药杂志》无偿发放给县乡村中医药人员。他说,这将有利于基层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开展,留住基层中医药人才,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 “简、便、廉、验”的优势,服务于广大农民。
其二是解决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行医资格。他认为师徒传承是我国千百年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重要方式,如果单纯把学历作为中医人员的行医资格,有悖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会把一大批虽不具学历但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拒之门外,这对发扬和振兴祖国医学极为不利。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考试办法》,但考核内容、方法不明确,考核程序复杂,考试内容与临床实际不相适应,间接地成为削弱中医队伍技术力量的因素之一。他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考试办法》,制定出台适宜师承和确有专长中医人员获得行医资格的政策,实行师承和确有专长执业医师资格专用证书制度,明确执业范围。
3. 矢志编专著
唐祖宣从医50年,在繁忙的行政、临床和医教工作之余,精研岐黄,手不释卷,不断撰文发表。现已在《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1985年,与他人合著出版《脱疽》;2002年出版《唐祖宣医学文集》;2007年出版《唐祖宣医学六书》(《伤寒论阐微》《金匮要略阐微》《四肢血管病的研究与治疗》《中药运用精华》、《老年病与延年益寿》和《医案·医话·医论》);2008年出版《唐祖宣中国式养生》《唐祖宣谈中国古今名人养生》。卫生部原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佘靖,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国务院参事、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崔公让,著名作家二月河,都曾为他的专著作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唐祖宣与弟子们开始着手学术理论的系统整理和编著工作,无论酷暑寒冬,矢志不渝。在编著《唐祖宣医学六书》期间,唐祖宣每天还要坐诊、处理行政事务,编著工作基本都是在晚上进行,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该书临近脱稿时,唐祖宣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对于进食时越来越严重的咽部梗阻症状也无暇顾及。他自知时间珍贵,不敢怠慢。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虽带病工作,心情舒畅。少一点人生自责,争取为人类多做一点贡献。